主管: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声明公告

李玲谈解决医改难题的中国式办法

  • 中国网: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近日,李克强副总理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不断深化医改 推动建立符合国情惠及全民的医药卫生体制》的重要文章,指出新医改推进两年多来,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为以后的改革打好了基础。2011年是医改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关键之年,为综合展现医改成就,解析医改未来发展之路,今天我们演播室特别邀请到了北京大学李玲教授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

  • 中国网:

    欢迎李老师来到我们演播室。您作为医改方面的专家,总理这篇文章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李玲:

    我觉得读了他的文章很振奋,很受鼓舞,从文章中可以看到党和国家对医改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可以看出国家对医改整个进展情况的清醒认识,尤其受鼓舞的是深化医改的坚定决心,“开弓没有回头箭”,这篇文章为我们明年医改继续攻坚克难,吹响了战号。

  • 中国网:

    这篇文章中,您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涉及到哪些方面?

  • 李玲:

    它给我们两年多的新医改做了非常好的总结,这两年,医改做了什么事,四大体系建设,保障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以及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都作了非常实事求是的分析。尤其在分析时也指出,我们现在面临了很多困难和不足,总体定调是医改经过两年多,实际上是探索了路子,各地在试点,我们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具体怎么做,也奠定了基础。

  • 中国网:

    在这篇文章当中,它所体现出医改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 李玲:

    未来发展目标是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所以我想下一步攻坚克难的主要是公立医院改革。现在虽然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就总体的服务量来看,它占的比例不到20%,这就是为什么老百姓感觉不是那么明显,我们主要医疗服务的量是发生在县级以上的公立医院,所以这篇文章提出下一步要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尤其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 中国网:

    09年我们国家出台了新医改方案,提出近期五项重点工作,目前在各地的实践工作中,这五项任务完成的怎么样,是否取得了一定成果?

  • 李玲:

    当然取得了成效。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我们大部分人以前都没有保险,这几年医改在不断推动,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截止到现在,覆盖面差不多95%、96%的水准,也就是说现在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还是职工,至少有一个保险能够给你兜底,加上社会救助制度。所以确确实实在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我们取得很大的成效,也得到世界上各国专家普遍赞誉。像美国,他们的医改要把目前5000万人中没有医保的纳入医保,还折腾了这么多年,没有什么效果,但我们是以亿来计数,在很短时间内就迅速推开。

  • 中国网:

    为什么我国能在人口基数这么大的国情下,用短短的时间就取得如此大的成果,得益于哪方面的努力?

  • 李玲:

    这两年多,医改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充分让我们认识到政治制度的优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体现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其实各国都在做医改,特别是美国,和我们同时在推进医改,奥巴马2009年能上任,就是因为他力推医改,医改是其优先任务。但我们也看到他们在穷尽各种努力以后,尽管医改方案通过了,但可以做的事非常少。美国一半州的州长是共和党的州长,这些州都在说医改方案违宪,因为要想实现全民医保,那医改方案里就有强制性参保,每个公民必须加入某一项保险,商业的、政府的,必须要加入一个保险,共和党就攻击奥巴马,说他违宪了,这都是政治、利益的争议。其实你看交强险,每个人都要参加,这也能算违宪吗?只是美国人一直说要自由,什么都要自己选择,但是很多东西其实就是强制性的,如同交强险的例子一样,医保和交强险有很大的相似性。而我国就有政治制度的优势,只要政府想去做这件事情,它的体系是顺畅的,就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把政策落实下去。

  • 中国网:

    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主要强调“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把重点下移,强调基层,政策上有一些倾斜。为什么要这样做?

  • 李玲:

    政府对医改总体形势的把握其实非常正确。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过去30年,医疗卫生总体水平提升非常快,而提升主要手段是通过市场机制,大家可以看到现在大的医院都越来越好,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但在此同时,就意味着市场的力量就把资源都拔到了大城市、大医院,高精尖领域,这也是为什么看病贵、看病难,因为资源都到了大城市、大医院,把病人也都吸引到大城市、大医院,都到大城市、大医院来看病,肯定就难、肯定贵。所以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给全体百姓提供基本医疗的服务,我们现在最大的弱点是在基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几年医改很鲜明的指导原则就是基层和基础,李克强副总理提出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强调基本、基层和基础,我觉得这正是来攻克医改难题最有效的手段。

    我自己感触也非常强烈,在推进医改过程中,现在无论到城市,到农村,都可以看到统一标志的基层社区建设。到农村,我注意到现在最好的建筑其实是农村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很多地方都是统一的标志建筑,像河南信阳是很穷的地方,它的村卫生室却盖的像小别墅一样好,统一标识,感觉一下患者就回来了。

  • 李玲:

    我前两天不是太舒服,因为我平时也不去看病,就到社区医院体验了一下,建议网友们可以的话,都去基层和社区试一试,因为你不去体验,就感受不到我们基层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像我去北大校医院看一个小病,就能发现很多事情,现在一切都信息化,我的卡一刷就可以看病,无纸化,医生很快就发现问题,给我开了药,过去去医院要到窗口排队,要划价、交钱,现在都不需要,我也不排队,到那个机器上去,自动多少费用,报销多少,支付多少,你一点确认就行了,收据就给你打印出来,也不用再到窗口交处方,我还按原来的程序,跑到取药窗口说取药,医生却说你等着叫号,我们知道你的药来了,叫到你的号再来拿。整个看病过程15分钟,非常便捷。我建议大家去体验一下我们的社区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

  • 中国网:

    是的,您说北大校医院这项服务,我感觉是不是很多大医院,包括三甲医院,好像还没有达到这么现代化的服务水平。

  • 李玲:

    其实很多都有了,只是我们还没有尝试。比如北京现在有114叫号台,有预约服务,是和联通合作,打电话到114就可以预约北京40家大医院。我们的身边正发生很大的变革,尽管跟老百姓的期待还有距离,但是我们确实是一步步踏踏实实走下去,让人很有信心。我在国外生活了16年,但昨天在北大校医院看病的经历,我觉得享受的是超越国外的水平,他们没有这么方便和便捷。

  • 中国网:

    就是说现在我们国家社区医院服务水平已经超越了很多国外的医疗体系?

  • 李玲:

    我在美国看病首先要打电话预约,不是像现在这样去了就看,一般也不可能当天预约当天就能看到,等几天都是正常的,甚至等十天都有可能。预约完了,到时间你要去,因为它还是比较传统的,一个一个诊所很小,不能搞现代化的东西,一个医生做什么信息化?必须形成规模才能信息化,才有规模效应。

  • 中国网:

    从09到现在,我们在医改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也让我们老百姓深刻感受到了,包括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还有基本药物制度,都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似乎还有一些问题依然存在,比如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顽疾好像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 李玲:

    没错,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简单地说我们国家在改革的过程中,其实医疗卫生的政策都是配套当时国家经济改革的,比如当时职工医保是因为国有企业转制改革,为了解决企业破产下岗人员的问题,当时没有建立制度,卫生政策要给经济政策让路,同时我们又简单把经济政策应用到了卫生领域,认为医生捧着金饭碗,干吗还向国家要钱,自己挣钱去吧。

  • 中国网:

    市场运营。

  • 李玲:

    没错,以药补医,耗材、器材都是补偿的政策,因为国家补偿不足,让他们自己去挣钱,在这条路上他们其实就已经偏离了惠民的基本原则,而且这么多年,偏离的还比较远,所以一下扭过来需要比较好的制度设计。简单地说,现在医院,特别是大城市的医院已经在自己挣钱、自我发展的路上走的挺顺畅,我们现在要恢复公益性,要让老百姓享受到安全的、可靠的、有效的、价廉的医疗服务,就是让它走一条新轨道,怎么把这条新轨道建起来,把他们从旧轨道上扭转过来,就是难点所在。所以李克强副总理这篇文章说我们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说得非常到位,我们知道目标是什么,但是这个新轨道怎么走,就需要探索,我觉得这几年办的试点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我跟美国方面专家交流比较多,也一直很关注美国医改,对比以后,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优势在哪。

    像奥巴马医改方案通过以后,其实仅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立法后,路就铺好了,但缺乏灵活性,而我们是由国务院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各地可以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当然会耗费掉很多成本,有些试点甚至不知道路往何方,但中国幅员如此广阔,在不断试点过程中,慢慢的,路就走出来了。比较典型的是陕西的神木、子长,北京东城区的社区,上海的闵行区,厦门的信息化,但我个人认为做得最好的,还是安徽的综合改革。

  • 中国网:

    他们在医改过程中总结出了哪些比较好的成果?

  • 李玲:

    安徽的人口是6800万,人均GDP排在中下,人均财政收入排在全国29名,这么大的人口省,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的人口,经济条件也一般,属于中下,他们在很短时间内真正建立了一个公益性的基层医疗服务制度,我觉得它是伟大的,它给我们探了路,怎么找到新的路,他们做到了。

  • 中国网:

    您刚才特别强调“真正意义上”,这个真正意义上体现在哪?

  • 李玲:

    首先定位非常清楚,保障老百姓的健康是党和政府的政治责任,政府要承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就要做新的制度设计,所以他们大量的调研、访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都体现着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我们可以来回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研究,研究以后找到问题,然后做好顶层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医改难就难在是一个多部门的综合,单一推动解决不了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所以就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才能综合找出新的办法。他们的综合改革,第一是确定基层医疗机构,比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给它定位,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政府责任就要到位,人员工资就该你付,不该是他去卖药挣钱。

    因为基层没什么能力,过去挣钱主要靠卖药,不是15%的加成,有些地方70%都有,不能让医院老是依靠卖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是会“害命”的,所以政府首先明白了这一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政府来办,当然给他发工资,政府承担责任,但是很怕又回到“大锅饭”的状态,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又建立了竞争性的用人制度,这就是“定编定岗不定人”,竞争上岗,而且对医生有多种考核,各种考核制度,按照我给你的目标要完成这个任务,优劳才能优得,多劳才能多得,防止回到“大锅饭”,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所以考核是真考核,绩效工资是真工资。

  • 李玲:

    另外,还配套着基本药物制度,建立药品制度,比如单一货源,因为我们现在招标,很多都是虚的标,大家都去招标,都进去了,但是用不用你的药还不知道,所以还得二次公关、三次公关,中间流通领域虚价就很高,但安徽不是这么做的,安徽是基本药物就招一个厂家,单一货源,我不知道这个药现在要用多少,不能给你量的保证,但是可以给你市场的保证,因为我只招了一家,安徽6800万人,市场是你的,所以你就得给我降价,这些是真招标,第一年降价幅度就超过50%。所以我们到基层调研,老百姓觉得一下子药价就下来了,前几天和今天差别就很大。所以他们药品的制度、财政的保障制度是方方面面的综合改革,就像我们弹钢琴一样,十个手指头全按下去,而且大家都弹的是一个调,真正是建立了一个新的制度。

  • 中国网:

    是多部门共同合作才能有这样的效果。

  • 李玲:

    对,而且充分利用我们政治优势,方向正确,目标明确以后,在很短时间内,从旧的制度移到新的制度。

  • 中国网:

    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政府在确定基层医院公益性以后,把药品做了很明确的划分,基本药物不能由医生负责,由政府负责,规定指定厂家提供药品,在价格上就有保障,以招标的形式,保证质量前提下,选择价格比较低的药品,保质保量,物美价廉。

  • 李玲:

    这样的招标招的是生产厂商,价是直接送到医院的价,配送可以由生产厂商去找,相当于把现在流通虚高的价格全挤掉,没有人给医生回扣,而且医生也不可能干这个事,因为对他有严格的考核。我们去基层访谈,安徽基层这些医生很自豪的,因为他们做的是真正类似于政府部门的职务,事业单位在安徽基层算是“吃皇粮”,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尊严一下就上来了,政府给他保障,所以他也不会为了蝇头小利,再去损害他对这份职业的认同。

  • 中国网:

    您刚才说的这个,我有一个疑问,就是基层医院和大城市医院,基层医院可能由于医生每天诊治的病人要比大城市医院少,那么他推销的药品数量可能也会少,虽然尽可能多的去加价,但是利益还是不如大医院多,药品价格上控制就比较容易。但是到了大城市大医院,同样的做法,可能我们现在的医生就得考虑,因为过去我们走那样的体制之下,我为病人开一种药,我的利润是多少,提成是多少,每天自己收入有多少,现在又提倡这样一种新的模式,尽管医疗卫生制度发生了变化,但是每天赚的钱可能要相比过去会有所减少。

  • 李玲:

    没错,你一下就能点到这个问题的结骨眼上。安徽的基层经验可能拿到大城市来还有问题,但我觉得方向和原则应该是相同的。其实在安徽医改难度也非常之大,因为基层人多,幅员广,安徽一个省就108个县,一个县有多少乡镇卫生院和基层,所以是非常大的一个范围,尤其是分流了2万多人,基层的医疗机构里又有一些是不合格的人员,要分出去,所以难度非常大。大城市、大医院,一个城市就那么几家,当然除了北京、上海,一般那么几家医院,跟这么大面积基层相比,工作难度其实基层更大。

    说到底就是给医生什么定价才合适,基层的定价相对简单一点,但是我觉得同样的道理,中国老百姓应该认同给我们的医生一个体面的工资,给他一份不光是工资,还应该包括住房、教育、养老和事业发展综合起来的一份好的待遇,我觉得我们老百姓都能认可。而且其实这些大城市、大医院的医生,全国一共不到800万的医务人员,大城市、大医院应该在200万左右,相对来说更好解决这个问题,而我们现有资金足以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下决心去做。其实,如果继续以药养医,受害的是医生。其实大部分人是不去医院的,不是人人都是病人,但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点事,整个社会普遍对医生不信任,这对我们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危害太大了。不久前在一个地方开会,有一位医务工作者甚至对我说,中国医生现在可以说是一个最耻辱的职业。

  • 中国网:

    为什么这么说?

  • 李玲:

    古今中外,医生都是受人尊重的,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但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一点事,让人瞧不起。其实医生有技术、有能力,他应该是过着有尊严的生活,得到有尊严的待遇,不应该是目前这样。以药养医这条路,实事求是地说,现在不错,但再往下走,我觉得最大的受害者是我们的医生,因为患者对他不信任,是对这个职业最大的杀伤力。而为什么不信任,回到经济学,肯尼迪·阿罗在60年代发表的文章中就说,利润是否认信任关系的信号。患者如果知道你要挣我的钱,我对你就是不信任,对你就是看不起,我们要把这个关系打掉,我觉得这可能是安徽医改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再去看这些基层医务人员,他们精神状态不一样,基层的这些老百姓对他们的尊敬也就不一样,因为他知道你不是从我身上赚钱的。医患关系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则灵,所以我觉得最有效的是回归信任关系。

  • 中国网:

    这就说到医生本职工作的责任问题,过去医生职责是救急扶伤,治病救人。而今天,在市场经济大的背景之下,医生更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想赚更多的钱,是这样一个目的。可能目的不一样,现在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一些微妙的变化。

  • 李玲:

    对。这不能怪我们的医生,其实是由于过去制度设计,使他们也成了受害者,公立医院改革,包括县级和县级以上大医院的改革,我觉得安徽这条路走得通。我们现在筹资能力比较强,政府财政、社保、新农合、公共卫生各方面的钱应该综合起来用,安徽就是这么做的。这个钱综合起来用,首先支付的应该是医务人员的工资,而且他的工资应该在我们整个费用里大幅度上升,而不是现在,把他们的工资压得低低的,然后他们为了挣额外的钱,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

  • 中国网:

    您所推荐的办法,在政治上说是“高薪养廉”,在医学领域就是“高薪养德”,养的是医德,养的是人心。

  • 李玲:

    其实养的是我们百姓的健康。

  • 中国网:

    是。如果按照过去的模式发展下去,可能受伤最大的是医生。

  • 李玲:

    受害的是我们的老百姓。我们现在过度医疗太厉害,去年中国人均是8瓶输液量。我2003年回国,触目惊心,每个医院都有注射室,在西方是没有的,因为门诊是需要输液,要输液一定是危重病人,住院才需要输液,门诊没有输液,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输液量。当然也和大家习惯分不开,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惯性,包括患者都觉得生病就要输液,但我觉得经济的趋利行为不可回避。

  • 中国网:

    可能有的病人去医院看病,本来他的病并不严重,医生为了自己的利益开了更多的药,甚至开了不需要用的药给病人,这都是为自己谋求利益的一种手段,结合我们国情,确实存在这个问题,这次副总理也在报告中也指出这个问题,在今后要探索出更好的发展模式。您刚才不断用国外的医疗卫生体制来和我们中国进行比较,我知道您本人也在国外生活很长时间,请您也结合国外情况,给我们说说国外在医疗卫生方面是怎么做的?我也有很多国外朋友,回来说国外医疗环境非常棒,医生素质非常高,不用排队,甚至有时候不用花钱,把病就看了,这是效率非常高的一种体现,而且服务也非常周到。是这样吗?

  • 李玲:

    医疗卫生制度其实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最早从德国开始,俾斯麦政府是第一个政府干预医疗,通过议会立法,人人都要加入保险,德国模式就是社会保险的模式;英国的模式其实学的是前苏联的模式,就是全民免费医疗,这是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政府收税收,所有医院,基本上给老百姓提供服务的都是公立医院,是免费的医疗体系,做得比较好的应该是英、德、法这些欧洲国家,老百姓医疗是他们的福利,不需要花钱。美国还是看病比较贵的,因为大部分人没有保险,另外支付比例比较高,这也是为什么奥巴马还要医改的原因。国外不是一种模式,看到的其实也是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是一个综合的、鲜明的反映。

    现在做得比较好的还是英国模式,而且整个世界上大趋势也是往英国模式方向走,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由公立医院来提供医疗服务,因为公立医院是国家供养,没有趋利的动机来过度医疗。因为如果不改变趋利性,再怎么投入,也控制不了医生那支笔,多少钱投进去都是黑洞。但英国体系也有弊端,可能不像我们效率这么高,一位医生一天动几台手术的机率很低,相对存在看病难的问题,再就是等候时间比较长。这不仅仅是英国,包括美国也很难。在美国、欧洲国家,看一个专家门诊,预约三个月的等候是正常的。

  • 中国网:

    比我们这边要难的多,我们有时候排队去看病,可能等一晚上,或者快的话等半天,基本也能排上,但是他们三个月时间实在太长了。

  • 李玲: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难和别人的难不一样。我们的难在于去医院没有很舒适的感觉,可能大家很习惯享受现代化的服务,进了医院以后要排队,过去划价、检查都要排队,弄得你很乱、很不舒服,我觉得这些我们都在改进。这两年在改善护理,包括引进信息化系统,其实相对来说,中国是大医院、大城市感觉很难,但是到社区医院立马可以看病。

    所以,我倒觉得看病难并不是我们最突出的问题,我觉得跟我们收入相比,还是费用问题最突出。国外体制值得我们学习的,主要是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去建立,我国现在医改,也是要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正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国外也有很多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借鉴。

  • 李玲:

    西方国家,从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到现在希腊、意大利,包括现在美国都面临债务危机,这个债务里有一部分就是医疗费用,因为发达国家都面临着老龄化,老人与现代科学技术合到一起,医疗费用不可控。只要是老人,让到现代仪器一照,总有指标不正常,这就面临治疗。所以西方现在面临很大的危机,其实是老龄化加上现代医学模式的危机,现代医学模式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产物,其实和现代化的生产一个道理,人进了医院,就像汽车进了汽车装配车间一样,忽视了人作为生命一个整体,互相之间是有机的,不是无机的,他有互相的联系,而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则是不断发展,除病务尽。我觉得,过度治疗的问题是我们人类面临非常大的挑战。西方国家基本上现在无解,他们也在努力想改,但很难,因为利益固定化,特别是美国,利益格局固定化,很难破解这个难题。

    克强总理提到用中国式的办法来解决世界难题,为什么是世界难题,因为我们共同面临的是老龄化和科学技术,医疗费用高涨,是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毕竟生命是无价的,但是我们现在如何用中国式的办法,除了我们政治制度优势,还有文化的优势,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中医承载的是我们中国文化,我们怎么在做医改的同时,把西方的、现代的医学科学技术有机的和我们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维护健康的、预防为主的理念结合起来,再加上信息化的手段。我觉得我们可能应该做得更多的,是让人少得病、不得病,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精神,建设健康的国家,这才是根本之道。

  • 中国网:

    要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看来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需要循序渐进,是分步走的过程。您刚才说到美国,也说到英国、德国这些国家,其实他们也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这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医生本来应该是给人治病的职业,但恰恰在医疗行业本身,却存在解决不了的顽疾,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 李玲:

    是,这对我们人类社会是非常大的挑战。

  • 中国网:

    您刚才说的美国面临老龄化的问题,其实中国也在逐步进入老龄化进程当中,中国在应对这方面工作当中,是否也有一些积极的预案?

  • 李玲:

    我们在医改方案里,为什么强调基本、基层和基础,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解决我们未来的老龄化,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应该是老龄人未来健康的维护中心,他们更多应该是常见病、多发病,基层能够解决,而且在医改过程中,也看到很多地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正在做这个工作,就是指导老年人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给老年人以精神慰藉,因为人老了总会有点病,有病以后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怎么与社区医生之间互相信任,是问题所在。街坊邻居经常能见到,要去建立互信的关系,通过自身努力去战胜疾病,所以我们说要修身养性,不是都到大医院靠吃药、靠检查、靠住院治疗来解决这些问题。

  • 中国网:

    中医里讲,最高明的大夫是未病治病,最好是不发病,减少去医院看病的机率。

  • 李玲:

    这就是我们医改要做的,未来应该给全国老百姓建立健康保障体系,尽可能少得病,不得大病,得了病以后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平时就可以把医疗费用省下来,我们这个模式就是全覆盖的,而且是低成本、可持续的。

  • 中国网:

    因为我国国情,一是人口多,二是老年人多,三是医院和人口的比例相对于国外也小了很多。结合这个国情,所以我们不能照搬国外一些发展模式。

  • 李玲:

    他那条路走不通。美国这么富裕的国家,现在都难以为继,美国人均医疗费用是8000美元,也就是说,两个中国人不吃不喝,才能供一个美国人看病,我国的人均收入才4000美元,他们走到这条路上,自己已经走不下去。我们常常说医疗的需求没有饱和点,是无止无尽的,我们不能走到拼命治病的模式上去。

  • 中国网:

    对于寻求中国式解决医改的办法,您刚才说要和中医人文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医生的素质,提高医生的职业道德。还有没有其他方面适合于我们现在国情发展的?

  • 李玲:

    我觉得中国式解决医改这一世界难题的办法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政治制度的优势。因为建立医疗卫生制度是一个系统性的改革,涉及很多领域,需要我们在政治制度上发挥优势,才能破除原来的利益格局,建立新的体制机制,我觉得从安徽医改,从子长、神木的医改都可以看到,中国政治制度推进医改的力度非常之大,作用也非常大,这也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因为他们没办法做。

    二是中国文化以及承载的中医文化。这种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的文化应该融入到医改里,让每个人成为健康的维护者,调动所有人的力量。不是每个人的健康都只能依靠去医院打针吃药,那是无止无休的,经济上承担不了,而且投入再多资源也解决不了这个事情,所以我们的文化其实解决了谁来维护健康的根本问题。我们每个人自己才是健康的维护者,中国曾经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今年是中国广播体操60年,做广播体操不需要多少资源,所以政府就发动、组织全体百姓来做这件事情。把中国文化的优势和政治制度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我们的组织优势,来动员社会、动员百姓,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维护者。

    三是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因为医疗领域其实就是信息处理,未来我们医学模式和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可能都会有相当大的变化。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在家里购物,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在家里看病,不需要到医院去,而且将来说不定每个人手上戴着芯片,或者脖子上挂一个芯片,你自己还不知道你发烧或者心脏不正常,别人都已经知道了。未来建立的是一个给全体百姓的一种维护体系。

  • 中国网:

    我们也期待着那个时候赶紧到来,能够让更多人享受到更加健康的生活。

  • 李玲:

    每个人是健康的生产者,所以我们自己也要努力。

  • 中国网:

    每个人要努力维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争取少生病,不生病。

  • 李玲:

    活到90是硬道理,健康是硬道理。

  • 中国网:

    中国医改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走,这个路子探索了,经验总结了,我们今后方向上是否也需要有一些调整,不断与时俱进,结合实际的情况探索更好的模式?

  • 李玲:

    中国模式,或者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种模式,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已经逐步浮出水面。一是筹资体系,政府财政,各种保障制度,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再加上个人的支付,因为我们现在的国情决定,个人还是有一定的支付比例,这三种形成了多元的筹资体系,再加上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多元的服务体系,我觉得这将来会是我们中国医改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既不同于欧美,也不同于现在其他国家。比如英国模式就是国家税收筹资,是单一筹资;美国是商业保险为主的筹资;法国就是社会保险为主;我们是国家、集体、个人多元的筹资,加上公益医疗体系,应该说这个路越来越明确,特别是地方实践,安徽、陕西各个地方现在都有很多创新,包括北京都做得非常好,我们就是怎么在此基础上顺势借力的前进。我觉得中国医改的前景非常光明,而且我们有希望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而我们这个路很可能是解决医改这一世界难题的一条先河。

  • 中国网:

    医改取得的成果也让我们老百姓看到了曙光,我们过去说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发烧、感冒可能1000元轻而易举就花出去了。

  • 李玲:

    救护车一响,一年白干了。

  • 中国网:

    非常形象的形容。那您认为老百姓应该如何看待现在的医改工作,对于老百姓来讲,他们在哪方面能够迅速的得到好处和实惠?

  • 李玲:

    老百姓应该更多的关注医改,其实从头到尾,医改就是老百姓的呼声,老百姓是推动我们医改最大的动力,大家应该继续关注医改。

    医改是非常难的事,需要各方力量一起发力,才能推动它往正确的方向走。另外我也特别希望各位网友有时间的话,多到你们附近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或者其他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去体验一下,也可以到医院去调研,让高层能够听到大家的声音,无论是表扬的还是批评的,共同推进我国医改。

  • 中国网:

    非常感谢您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对于新医改工作取得的成就做了一个总结,同时也给我们描述了一下未来医改工作的发展前景。非常感谢您来到演播室和我们广大网友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感谢大家的收看,下期节目再见。

  • 李玲:

    谢谢大家!

  • 中国网:

    (责编/文字:董安妮 主持:张翼 图片:张琳 导播:周珊珊 摄像:董超 高聪)

责任编辑:

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是全国老龄办直属单位。1996年,经中编办批准(中编发[1996]15号)成立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其工作任务是:为促进老龄事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老年人才信息网建设,人才招聘及信息提供,相关调研、培训与咨询业务。
    编辑部
    策划部
    宣传部
    外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