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孝":行孝关键在“敬养”两个字上下工夫
发布时间:2017-09-29 来源:
行孝关键在“敬养”两个字上下工夫
孝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敬养父母是它最基本的内容。
孔子时就已援“敬”入“孝”
敬养之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赡养父母,善事双亲。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而且还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把赡养父母视为儿女的家庭义务与道德责任,强调子女应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孟子在谈到世俗之孝时,也把物质上侍奉双亲作为孝的主要内容,意思就是对父母的生活起居,要悉心照料,对父母的身体健康,要多加体察,有了病要及时求医等,此所谓“能养之孝”;
二是敬爱父母,尊重长者。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更倡导“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的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在这里,孔子援“敬”入“孝”,拓宽和升华了孝的内容。
“敬养”要将父母放在心上
那么,怎么算敬养,怎么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包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包括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这一点实际上为后世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人文关怀”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不仅儒家对孝与敬养作了充分论述,古代流传的“二十四孝”也亲身展示了孝子们对父母的养亲尊亲。比如对父母“居则致其敬”,古“二十四孝”中的黄香,为了使父母能睡得安稳一些,小小年纪就“扇枕温衾”孝心感人;对父母“养则致其乐”,老莱子年逾七十还“戏彩娱亲”,令人感慨;对父母“病则致其忧”,辞官不做的庚黔娄为了解父亲的病情,“尝粪心忧”为后人传颂;对父母“丧则致其哀”,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一片孝心感动凡间与天女;对父母“祭则致其严”,孝子丁兰“刻木事亲”,永记父母音容。
由此可见,古往今来的孝子侍亲之道,唯以敬养为要;只有精诚所至,方能孝感天人。
做好三个“孝养”才算“敬养”
那么,今日我们怎样来践孝行孝呢?关键要在“敬养”两个字上下工夫。既养且敬,方是为孝。敬,就是一种感恩、回报意识,是孝心的一种自然反映。
敬养父母,就是说作子女作晚辈的对父母对老人,要能够孝养其身,孝养其心,孝养其志。全力做好这三个孝养,使老人物质上拥有必需的膳养,精神上能够得享安心的慰藉,这才算是“敬养”。
孝养其身是在生活上赡养老人。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须“弟子服其劳”,对父母祖辈,事之以礼,尽心尽力,任劳任怨,竭尽自己的能力让父母长辈衣食无忧,不能出现挨饿受冻无法过活的情况。这里关注的是生理和健康层面,也是孝的基本要求。
孝养其心是从精神上关心给予满足。孔子曰:“色难。”这即是说,行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一定要和颜悦色。理解是孝。要学会理解父母的焦虑、苦衷,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陪伴是孝。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许多人听这首歌时都含着眼泪,因为它表达出子女在外的一份心情,父母最希望的还是子女常回家看看。尽孝不需要感天动地的壮举,孝道更多地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中。
孝养其志是尽力实现老人愿景。每一个父母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愿望被压在心中没能去做或未能实现。作为子女,就应该帮助实现父母长辈心底的愿望,让他的精神志向延续传承,发扬光大。父母对孩子的愿望是什么?起码是平平安安、自立自强;再高点是做个好人,不辱父母;最好就是希望孩子有出息,出人头地,让父母自豪,让家族荣耀。这对儿女来说都是行孝。
(湖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肖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