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丢不掉:温暖人心的文人收藏
发布时间:2017-09-09 来源:陶相杰
文人历朝历代多如过江之鲫,他们大都存浮于文化阐释、精神构建的社会层面,兼及理想与现实,自寻个人荣辱突围,文化精神的创造有赖于文化精神创造者的品质,摒弃“文人”这花花绿绿且冠冕堂皇的称谓,并没有多少异于常人之处,柴米油盐的生计从早忙到晚。附庸风雅,高智商的他们“内外兼修”,强调独立思考、注重个人品味、擅长沉潜把玩,延续文化,却多了一项生活技能:收藏。
能识人之不识,懂人之不懂者,谓之高士。
“收藏”的历史事实就已经告诉我们,可以有不同于“文人收藏”的另外多种“商人收藏”、“市民收藏”等等的收藏文化。远有文徴明新年到来之际讲究布置自己的书斋,除夕夜张挂钟馗期盼春光;张伯驹被绑架,险遭撕票,可他嘱家人不能买卖字画赎人……“文人收藏”是中国文化艺术系统有序的保存与传递的一个重要形式,作为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它产生、发展的前提,是物质满足之后,精神上的文化自觉。如今,投资心态外加市场助力,不待自己迈动步伐,收藏市场就被众人推进神坛受到加冕。
中国的文人,自古不是富贵的阶层,其收藏来源大多不是来自于市场交易,往往是友朋之间的互赠,或者是自己不拘一格的随手之作,即所谓文人书画,再或者是收集一些为市场轻弃的文化遗物,通过品鉴赏玩,或自成一家。文人收藏,虽学富五车不敢说体系之庞大,也不存续前瞻。当年怀素就因为苦笋的口感与喝茶很相似,随手写了一个便条“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很走心的两行十四字,飞动圆转,颇有品味的人生吃货,生产力是万古流芳。
现今,“尽管整个世界似乎都醉心于量化的生活”,亦有修身养性愉悦性情起码的分寸之说。
多年前有位陈子善老先生强烈带有推销味道写出的一本书《你一定要读董桥》,我们内地的读者才知道了董桥的名字。但你不一定要读董桥,也不一定非是应该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将随笔和时论写得那么雅致,董桥玩收藏,在一篇名为《旧日红》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几十年来混迹市廛,心境迟暮,寄情玩物,收印石、竹刻、砚台、玉器,收字画,收折扇……”这样的一个不差钱的文人收藏家,一次名称煽情《旧时明月——一个文人的翰墨因缘》专场中的书画作品拍卖,却汇集了董桥精心收藏的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胡适、沈从文、台静农等数十位近世文人名士、书画家的书画卷轴。闲适随性,可显人间烟火,书斋斗室中玩味,翻云覆雨,1650万的收账也只是董桥收藏的冰山一角,直接完爆大众。“那个卖破烂的老头堆了一地的旧时月色”(冯骥才语)。
舍不得、丢不掉的,背负稻粱柴薪的修行之路,是心底那缕时时泛起的温暖人心的文化底韵。
道听坊间朱新建喜欢自夸,闲扯应该是其天性,但如何自夸却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功底水平。一江湖名士湖州老费曾著文写过“朱新建生前讲过一事,大意是一次与阿城夜聊,说苦于找不到好的旧纸,不然可以画得更好一些。阿城说他认识李可染、刘凌沧、王雪涛这些老先生,或许有机会可讨得些佳纸。朱新建马上说你认识这些大画家,干嘛还要讨纸,直接讨画,那个值钱。阿城自顾自笃悠悠地说,我要他们的画干什么?我是想看你画画”。湖州老费说朱新建自夸“不管世人对他的画服与不服,即便自夸都能到这水平,在世的画家里恐怕是无人能出其右的。”回头想想旧题,至少能证明,我们认为很重要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就是收藏的核心价值所在,当下艺术品市场中的投资似乎更需要一种纯粹欣赏艺术品的心态。实际上,大量的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在艺术品市场上投资,你必须要喜欢艺术。
收藏是从一种对美的麻木感,是解脱,从一种习惯性的错谬中解脱,从对流行思想的盲目遵从中解脱,独具慧眼,它有抵抗下滑的作用。人们欣赏的是本雅明所阐述的那种“游手好闲者”,在闲逛中把个人的存在当做试验品,去体验一个时代加在自己身上的东西。文人生活往往万般苦涩,却还是要硬着头皮,咬紧牙关,你从来不知道,人生会给一个什么样的安排,只能欣然接受。细微幽暗,吟风弄月,聪明人事实上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商品社会,他们体内似有洪荒之力来帮助摆脱文人穷酸的社会属性。据文怀沙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见吴湖帆在家中用汉砖垫砂锅,说是不是太过份了,汉砖怎可垫砂锅呢?吴湖帆说,我家里找不出比汉砖更不值钱的东西。文人收藏,重要是以自身的学养品读出作品中的深厚内涵,文人特有的高华气派、高贵品格、独立精神便在文人收藏中代代相传。
前些日子,正直面惨淡的人生,忽闻鲁迅先生1928年8月15日致川岛的一个亲笔信封30秒拍出了50万。一部现代艺术史,基本就是艺术与资本的关系史,是作为社会精英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出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一种自然的行为,从一开始的抗拒和排斥资本和庸俗,到后来的彻底融为一体,退去所谓道德洁癖的外衣,现实用很文艺的话语释怀,“我们走在路上,走着走着就悲伤了起来”,忧郁情调给我们洁白的一生罩上一层凄婉的外衣,我们拥抱着一个到处生机勃勃而又显得粗糙平庸的时代,谈论精神超越,压在纸背的心情,似乎有点奢侈,远不如“游手好闲”专注文化收藏活得高清端庄。
责任编辑: